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但是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需要反思和纠偏的误区,下面内容将详细说明一下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几大误区。
一、把“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元素的杂糅
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等元素,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其进行解构和融合,就会显得十分突兀,以上元素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合理的贯彻践行。“课程思政”的政治指向非常明确,讲政治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应把“四个自信”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中。
二、把“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相混淆
课程思政并不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都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但两者分工不同,理应各司其职,同向同行。
两种课程应形成共识:一方面,两者从不同角度使力,但力的矢量是同向的,而不是相互抵消。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绝不是把专业课程变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末倒置不可取。
三、教师单方向灌输,淡化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目标明确的专业教育活动,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但是教师单向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除了系统地讲授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对“课程思政”缺乏教育评估
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譬如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获得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四个自信”是否有所增强等等,这些衡量课程是否成功的指标都应该纳入“课程思政”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进行有图有真相的评价,以此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以上内容介绍了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几大误区,希望能够给各位教师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