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教学之光 育天下桃李

2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山西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学校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了!”“我们山大的人才培养终于进入国家第一梯队了!”2021年初,山西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拔尖计划2.0,成为全国32个物理学拔尖基地之一。拔尖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未来的杰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战略力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18年以来,山西大学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办好的教育”作为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


改革+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孙小聪的自习室对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堃墀教授及其夫人谢常德教授的办公室。彭堃墀院士扎根三晋大地60年,与夫人一道为山西大学物理学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今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在外人看来,与院士近距离接触已实属不易,但对孙小聪等山西大学“优才计划”学生而言,“面对面”向院士讨教已成为了生活中的常态。在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这条路上,山西大学先行先试,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人才培养方案年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蹚出了一条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新路。


“本—硕—博”贯通培养,让成才通道更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我们立足于为基础学科培养拔尖人才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贯通化”“学术化”“开放化”的全过程培养模式,试行“优才计划”,通过动态择优、教授做学业导师、提前学习硕士课程、加大奖学力度、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措施,建立了基础型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机制,让更多优秀拔尖学子迈入成长成才的“快车道”。“优才计划”启动以来,先后有135名优秀本科生入选,其中68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目前,累计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优才计划”将逐步推广至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让更多的拔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让创新能力更强。科研,连接着创新;产业,驱动着发展;教育,滋养着人才。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开展协同育人,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注重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为基础的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地方高校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新路径。学校积极推动“山西大学—合肥国家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落实“物理学”“考古学”急需学科博、硕士专项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双导师队伍和专业实践基地为依托,注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竞争力为基础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校所联合培养机制和管理规范、“产学研用结合,校企协同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与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蓝点人才计划”,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互通的桥梁,为优秀学子快速成长提供了山大方案。


五年来,学校建立省校两级3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中心、产教联盟),新增行业导师57人,专业学位校外导师达到621人,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项。获批省级博、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348项;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示范基地6个。


跨学科、宽口径,让学术视野更广。学校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跨学科综合教育,宽口径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学术素养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探索2+2与四年一贯制学制、学业导师制、导生制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生专业分流、科研创新、奖助学金、研究生推免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了文、理、工全面覆盖的专业交叉组合,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在生物、化学、环资等学院试点实施“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课程修读机制、更加自主的专业选择机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五年来,学生公开发表各类文章384篇,本科生还出版了学术专著,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98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级816项。2018年“跨学科综合教育,宽口径专业交叉—山西大学初民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院+书院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为有效推进拔尖人才计划2.0基地建设,2021年8月,学校成立了三立学院(三立书院),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2年农历小年,学校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22名国内物理学类高水平专家受邀参会,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规划、综合性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高位指导、把脉问诊。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指出,拔尖计划2.0物理学基地入选竞争很激烈,山西大学的入选正说明了山西大学物理人才培养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立德、立功、立言,胸怀“国之大者”。“三立”源自山西大学文脉起源的明代三立书院。用“三立”命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书院,不仅是对学校厚重历史积淀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寄予厚望。三立书院坚持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标,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在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上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学院+书院的“双院”育人模式,立志于培养勇攀科学高峰、富有创新潜力的学术英才,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新高地。在这里,每个同学都有两个身份,既隶属于一个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同时又隶属于一个书院(三立书院);既在学院接受专业教育,也在书院接受通识教育;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也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里,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养成。“仰望星空,领跑未来,我们愿为成为勇攀物理学科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不懈努力。”第一批25名“三立学子”立下铿锵誓言。


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赋能成长成才。学校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推动实现学生快成才、多成才、成大才,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书院制重在创设环境,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学校集住宿、学习、生活于一体,构建一站式学习社区,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难得的经验和珍贵的财富。导师制重言传身教,注重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学院选派校内优质师资担任授业导师,23名国家级人才担任首届导师。实施“三级荣誉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不同类型学业导师,从学业、科研、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分制重在制度设计,以学分积累作为毕业标准。学院建立模块化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设计学习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自主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可以跨学科选修、跨专业选修、跨层次选修、科研训练以及实践选修等,优秀学生加授荣誉学位,学分修够即可毕业,极大地优化了知识结构,拓展了学术视野。


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靶向精准育人。学院在实行“三制”基础上,建立完善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每年遴选出不超过25名本科新生,单独编班,小班授课,实行启发式、研究性、联合式教学。依据自身兴趣及专长,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安排学习进程,自选修业年限,灵活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设置个性化发展方案,自主选择学业导师,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的国内外交流优势,制定国外访学计划,学生在第三学年可到国外参与长期或者短期访学,可参与国外导师的科研项目,可修读国外课程,课程学分予以认定;设立国外访学专项基金,通过外语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开设国际学术前沿讲座等措施,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建院以来,教育教学更受重视,师生关系更加亲密,人才培养更受关注,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在近期教育部“提问与猜想”活动中,拔尖学子团队参赛项目进入评审答辩环节,共有18个项目从全国各拔尖基地报送的10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专业+通识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科学基础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社会责任与卓越意识、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明理,研学增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积极开展“金课”建设,建设21门省级线上、线下精品共享课程;加强具有学科优势、区域特色的优质线上课程建设,打造15门“感知山西”系列通识课程,22门线上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运行,深度拓展课程影响力,建成“学科优势”+“区域特色”的线上“金课”。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启动智慧教室建设,引入“互联网+”课堂互动教学软件,举办课堂教学信息化专题培训,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推广研讨式、混合式、翻转式教学,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等4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等3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64门课程获得山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疫情期间,开设云端课堂,1708门次线上课程,圆满完成网络教学任务。


润心,博闻强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山西大学,你可以与大师交流感受最纯粹的“科学家精神”与学者风范,也可以在课堂上品味和酿造葡萄酒的“大胆”行为;你可以与同学们自编自演话剧,也可以在绿茵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学校突破“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致力于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建设着手,推动课堂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以成“人”教育推进成“才”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培养品格健全、知识宽厚、全面发展的社会英才。先后开设300多门通识课程,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医11大学科门类,特别是增设了《戏剧中的山西印象》《印象山西?发现民俗之美》《塑说山西?山西古代雕塑论坛》等7门“感知山西”系列综合素养通识课。这些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求实,知行合一。如果说社会是一门课堂,那么实践就是最好的教材。学校坚持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坚持“五个融入”(“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双创”教育必修学分融入人才培养总学分,“双创”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双创”实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保障措施融入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立心铸魂、励志成才、砺行奉献”的实践育人体系),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主体联动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接合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学校注重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深化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每年平均组织40支社会实践团队、2000余名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志愿服务活动,承担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太原低碳发展论坛等大型赛会以及春运、暑运的志愿服务工作;建设82个团员青年教育实践基地、64个志愿服务定点基地和4个研究生支教服务地。建设有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4个以及287个本科生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143个省、校、院三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252个就业实习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励志成才。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全国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省级奖项220多项。同时,全力推进实践课程、科创项目和创新竞赛相互贯通,构建“一核心、双引领、三层次、四平台、五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五年来,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82项,省级奖项342项。


办一所好大学,“好的教育”是必然选择,“有用的学术”是立身之本,追求一流将永无止境。在山大,每一门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课程都可以助力学子们全面成长的美好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将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让每位学子都成为山大的“金字招牌”,让山大成为百廿学府该有的样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铸就属于山大的新辉煌。


来源:山西大学


发布于:2022年11月14日 14:04: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