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对于我国高等学校而言,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着眼于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新时代下,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形式,而是集理论、实践、网络等课堂教学于一体,虽然三种形式各自具有独特之处,但是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要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及专业课教师、专业课使用的教材、教师撰写的教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话语、教学载体、教学资源等要素的联动,因此,融合与联动相统一成为解决部分大学生认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关系的有效方法。
从元素融合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优势不同,前者的知识内容比较完备,价值体系相对完备;后者在专业边界和学科特性上独树一帜,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抛弃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行植入、生拉硬拽,就会造成二者的机械连接;如果在勘探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就会导致眼花缭乱、杂乱无章,只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系统性,重视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兼顾起来,才能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和有机融合。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从立德树人的高位阶出发,将自身的价值旨归与核心要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对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引,尤其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专业课程教学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导向;对于专业课程而言,要以自身的根本特质为坐标,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与自身相切合、相搭配的知识内容和价值取向为参照系,深度勘探自身潜隐的育人元素和资源,“注重融入的深度,”明确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点,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有机融合。
从要素联动的角度看,专业课程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高等院校的各门各类课程,每类课程在“教师、教材、教案、内容、方法、话语、载体、资源”等方面特点鲜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魅力。系统与联动意识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意识,不仅要凸显自身在教育教学元素上的优势,并使其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还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队伍建设、方法选择、话语运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特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此外,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为目标遵循,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要素鲜明特点的系统联动和整合重组,将丰富多彩的教学呈现转化为“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大学生不是“僵死的人”,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出于解决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买单”的现象,必须实施融入与联动相统一的方法,让专业课程在融入和联动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像盐一样溶解在专业知识中,如血液一样侵入到人的骨髓之中,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格局下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也不是要搭建某门、某类课程的“样板间”,而是要求专业课程要发挥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负有育人职责。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需从责任主体、实施主体、专业课程等三个方面强化建设。在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宣传部的工作在于积极宣传“课程思政”理念,使其被广大师生所认知。
宣传部通过意识的作用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传播开来,这一思想引领功能能够促进师生形成“课程思政”意识,找准自身的位置,为“课程思政”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宣传部的思想引领功能还将促进专业课教师在实践行动上以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依托,自由自觉地将“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大学生而言,宣传部从舆论引导和文化建设等两个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使大学生对“课程思政”产生正确的态度,逐渐认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教育理念,接纳专业课程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育方式,进而使他们在接受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德、智的共同进步。
因此,宣传部通过思想导引、舆论引导、文化建设等方式,促使高等院校师生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