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教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能力有哪些?

4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能力。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内化于心,还在于外化于行。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需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价值观教育目标为导向,要求学生们参加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实践活动,并及时反馈心得体会。这是专业课教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能力之一。


课外辅导能力。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举措,是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外对学生进行辅导。“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内与课外两个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除了在课堂内,专业课教师还需在课外关注大学生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意识。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能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师需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情况作为学业成绩的一项重要部分,提高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能力。专业课教师要以客观实际情况为准,不偏不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情况作出有效、可靠的考察与评定。


其次,增加“课程思政”的培训项目。对专业课教师增加“课程思政”培训的目的在于解决他们在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中培训,使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很好地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因此,各地区、各高等院校应大力增加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树立“课程思政”意识,“使其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思维定势,明晰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天职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对应,为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潜在意识和思想支撑。”


同时,“课程思政”培训项目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踊跃参与。一方面,增加“课程思政”的理论培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找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前沿热点问题,挖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增加“课程思政”的实践培训。“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所以,高等院校不应仅仅在教室里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还应将“课程思政”培训搬到教室外,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价值观的魅力。比如,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档案馆、红色纪念馆、红色旅游基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专业课教师的讲解员,向他们讲述老一辈革命英雄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使他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英雄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等内容,进而将其作为生动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总之,实施自察与培训相统一的方法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欠缺的必要条件。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到知识传授中,是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同步驱动的有力举措。这一目的能否实现是以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育人能力为前提的,其育人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育人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专业课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学校多组织一些“课程思政”培训活动,将自察与培训相统一的方法落到实处。


发布于:2022年11月04日 09:14: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