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布局已由“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到以课程思政为新增点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有很多,包括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挖掘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回归课程价值诉求的应有之义,然而,部分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专业课教师是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之一,由于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育人观念错位、育人能力欠缺及育人侧重点不准导致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重“知”不重“智”、重“教”不重“育”、重“才”不重“德”。新时代大学生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一块试金石,但是,部分大学生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认识模糊使他们不接受通过专业课进行价值观引导。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是某类人员孤立进行的,而是众多育人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协作。从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人员,各自按照一定的分工对大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了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整体过程。出于协调众多育人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育人活动,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实现育人元素的最佳组合,有效地发挥诸类育人要素的作用,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的目的,就必须要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部分高等院校之所以不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安排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驱动,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等院校首先要解决好由谁领导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等院校只是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新举措落实到各个二级学院分散推进,而没有从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对高等院校育人工作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统筹设计,从而出现了不知“由谁来领导”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知识承载一定的价值,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知识既具有一般知识的‘品性’,也具有作为特定知识类型的独特‘气质’。”虽然各门各类课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呈现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这种差异有多大,都不影响其内在的育人功能。
因此,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必须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专业课教师在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入脑入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理清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一方面,价值引领是知识传授的依托所在。知识传授如果想发挥效用,就离不开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价值引领。失去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就好比丧失灵魂的躯壳,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仅靠知识和技巧,人类是不能获得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的。“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由此可见,知识传授首先是具有真理力量的,这种真理力量是知识传授的显性力量,而知识传授一旦被赋予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它就会发挥出内在的隐性力量,与显性力量一起,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知识传授依靠价值引领发挥作用。大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知识,那么学习到的知识该何去何从呢,这就需要价值的引领。价值引领能够解决知识的导向问题,大学生需懂得一个人的知识涵养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支撑。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是有温度的,如果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理会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元素,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就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大学生必须要意识到科学价值观的重要性,使其成为自身的内在品质,为知识的掌握增添价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