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直线型的往复,教师讲,学生听;后来有所改进,是个别或少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但直线往复未改变。
这种教学结构施教,部分学生得益或得益较多,而相当部分的学生是听众、观众,得益甚少甚微。
教师认真讲了,学生似乎也听得认真,差别却如此之大。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不少,但最根本的还是“目中无人”,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方能真正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学生绝对不是知识的容器,听凭你教师“灌”。
青少年的好奇心往往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成年人更敏感。当代学生处于科技迅猛发展、多样文化并存、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生活知识丰富,对外界信息灵敏度高,对问题常有自己独特的乃至尖锐的认识。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初中生与高中生有很大差异,但时代在他们身上的印记都很清晰。这些都是他们自主学习十分有利的条件。
遗憾在我们往往视而不见,只专注“教”,我说你听,误以为教师完成了“教”的过程,学生一定就能完成“学”的过程,直线输送,抑制了学生身上蕴含着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是教学的有利条件,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样可使教学有声有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进步。
班级教学给不同层次学生之间提供了互动合作、扬长补短、互相激励、切磋琢磨的极好机会,可小组合作,也可整班合作,形成求知的良好氛围。
可惜在我们以往很少向这方面想,连《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忘在脑后。其实,教师有责任促进学生之间成为亲密的学友,探讨、辨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举措之一就是改变课堂教学直线型结构,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发挥潜能,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教”要能在所有学生身上起作用,就必须明确课堂绝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精神成长的场所。
教师的作用在指导引路,点拨开窍。通常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是喋喋不休,就是绘声绘色,实际上在训练自己的口才,训练自己的思维,认真听课的学生观摩欣赏,有如历其境的感觉。如历其境与身历其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让学生如历其境,好像进入这个境界中去了,实际上还是个旁观者。
课堂教学师生如何定位,岂不是同样道理?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方能取得真经。学习实践不是只指课后训练,也不是支离破碎的机械操练,课堂学习实践就是最好的场所,听、说、读、写、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获得全面锤炼,产生综合效应。
改革直线型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是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情况,改变教师不放心、不放手的状态。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位应是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引路人,引领学生身历其境,领略语文学习的大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