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内涵的建设作用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围绕着内涵自然生成

2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通过纵横两方面思政教学的探索,可以看出实施美术学课程思政真正意义在于本质性,它不是形式上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课程,而是从本质上挖掘艺术规律运用思政理念促进美术学专业学科的内涵建设,形成德艺一体化教学体系。在理论体系上增加其厚度和广度,教学活动就能提高其温度,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智慧的思考,人性的追问。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学会选择,敢于实践,坚实信仰。对于教师,正确的认识学科价值,有关爱的心和担当的学识。学科内涵的建设作用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围绕着内涵自然生成,不拘泥于形式,师生内心皆清明,大学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美术学教学建设还需要社会和学校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才能够实质性的开展实施;教师的思想也是有局限和随时在变化的,在课程思政的原则下对于认知的界限交流与学生互相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才会在交流中孕育产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如果你把学校所学的都忘光了之后,还剩下的东西”。


一、美术学与课程思政在本质上的联系与共建


从本质上分析,美术学与课程思政是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首先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必须是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美术理论常识的审美和普及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作出分析和判断;其次美面对的是个人理想的选择,是心灵的自我修行,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政元素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无论是显性的理论认知还是隐性的思想意识,能够全方位拓展课程教学维度,建立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所以,明确在价值观上艺术理想与思政理念的一致性,实践观上艺术与思政的相互验证,课程思政是思想和方向的引领,美术课程是实践和自我成长的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终极目的是让新一代美术生重塑品格成为有情怀的人。俗话说,术不及道,道不及势,在课程建设上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理入道,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观点,实践中利用丰厚的案例借鉴世界先进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养成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成为具备造型、色彩的技术技能,拥有历史辩证思维和审美修养,关怀当代的人。


二、课程思政融入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1、美术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在全球科技大变革的当下,知识和技术已经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教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上。现阶段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新的教育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的反思改进。美术学专业教师长久以来形成的惰性技术教学思维怎样打破?学生在大学期间怎样养成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即图像解析、情感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近年来许多教师都在为之努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诸多审美化教学的研究、新美育的兴起,已经使教与学走出了舒适区触碰到美术教育的根源。“课程思政”就是根源,是教育,如果把教学比作技术的话,教育就是思想,是智慧,是对教学的本质提升。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的研究,就要进一步研究在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建立符合艺术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美术教育涵盖在大的美育范畴里,美术学科自身真善美价值导向决定美术学教育与思政课程本质上有许多重合的地方,因此针对本专业的思政教学研究,第一步是把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归纳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结合目前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总体要求和“新文科”背景下的美育建设,探索出能培养有人文素养、有思想情怀的合格师范美术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引领示范作用。


2、教师是思政美术学教学体系建设的首要条件

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能不能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合格的课程思政美术学教师除了具有高层次的思想政治觉悟、全面的思政知识体系还必须具备系统逻辑性的跨学科知识、联系整合知识的能力、协调组织沟通能力以及对当代的前沿学术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高校美术学教师同时也是画家,所以不缺乏艺术创作的经验,毕竟艺术创作需要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思考和大量的实践才能创造出触及灵魂深处的优秀作品,但是艺术家不能等同于艺术教师,艺术教师是具备有效组织教学能力的艺术家,与过去的师带徒的技能传授相比较,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美术课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层面上熟悉思政课程的内容,能够挖掘思政元素,梳理美术史论,结合美术认识论构建美术学育人体系;实践层面能够建立思政理念的育人方法,包括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沟通原则,感觉体验原则等,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艺术感觉,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情感,启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养成结构性和审美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几把刷子,几桶水都会作用与自己的学生,以灵魂吸引灵魂,以信仰带动信仰,以情怀带动情怀。


3、课程思政美术学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思路

美术教学研究美术发展历史与形式语言表达的本质关系,遵循大善至美、大真及美的艺术终极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本着不加时,不加量,不加课的教学原则,在原有课程里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怎么有效的融入?经过十几年的审美化教学研究以及分析了大量课程思政的教学优秀案例,通过实践总结出切实有效的学习脉络:首先是建骨架,在教学内容上按照本质规律深入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建设课程结构,也可以说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律性解构,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建造课程理性认知的骨架。基本目的是开发学生思考力、激发学生的感觉敏锐力,带动学生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这与以往的单一化、碎片化教学内容相比,便于形成系统性认知体系。以《基础素描》课程为例,将内容整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学期)研究素描本质,首先让初入学的美术生进行素描创作,认识到艺术不是模仿而是创作,引发学生思考:创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然后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整理出素描学习结构图,课程内容从美术史论的研究角度拆分素描本质问题进行项目研究训练,包括观察感受、造型与结构、空间表现与手段、造型特征的把握并引出造型规律;第二部分(下学期)再从造型规律出发对造型元素(点线面、黑白灰)进行单项训练与转换创意训练,并用意象素描和材料素描进行造型思维上的开拓和训练。每一个研究课题从问题出发,把课程知识点涉及的思政点挖掘出来,组织到课程活动中,针对学生技术和情感的学习目标搭建系统科学的课程结构。


其次是铸血肉,通过组织、引领、交流、创作等实践活动,丰富艺术情感体验,铸造有品性的灵魂,让课程骨架饱满鲜活起来。经典的艺术作品拥有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但其思想、情感又像迷雾一样无所不在又难以把握。这正是艺术的永恒魅力,吸引人去寻找答案,比如悲剧感为什么是深刻的?为什么珂勒惠支能画出那么苦涩有力的线条,梵高能画出那么灿烂如阳光般的向日葵,塞尚能画出那么刀削斧劈般结实的结构以及陈老莲那怪异的人物造型,郑板桥那倔强不屈的竹子,八大画作中那翻白眼的鸟……可见经典传世的艺术品不是闭门造车,要全面分析一个艺术家,一种绘画形式,除了画家个人阅历外更主要的是当时代哲学、科学、政治对他的影响,画面的创造力和通感力还在于画家能够保持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和悲悯的心!


激发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感受仅仅从知识层面理解是不够的,需要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建立与历史、思想沟通的桥梁:


一是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时刻联系美术史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进行追问,促进思考;


二是注重学习过程随时随地的沟通指涉,建立审美的评价与反思体系;


三是搜集每个课题涉及的思政案例建立资源数据库,在线随时提取分析。


同时尽可能多的组织社会实践创作活动,丰富社会生活的阅历,提高学习体验。通过建骨架,铸血肉,逐步形成了按照美育规律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美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每一部分代表着素描的本质规律的知识点与隐性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效的人文教育。这样以基础素描的课程体系建设为起点,美术学所有的课程,从基础必修课到专业选修课、实践课,都逐步建立起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思政-美术理论体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验证完善理论。


最后赋予思政-美术课程以灵魂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本着真诚关爱的育人精神,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多元开放的,教学系统是动态模糊的。教学上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普遍联系的原则:史论—思考—问题—剖析自我—选择判断—评价;


二是沟通原则,体现在活动前的知识架构,活动中的问题探讨、案例分析,活动后的评价反思;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寻找自我,做出选择,养成核心素养。思政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最后落实在作品上。


通过系统综合训练法把思政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其中主要教学方式是创设问题—活动—评价的课题式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发布于:2022年10月27日 09:11:4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