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更应该将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培养教学方案
当前各地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成为社会性难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始终面临就业的各种挑战。其就业关乎到自身价值发挥与实现,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人才市场中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学生就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面对这一现象,需要高校意识到科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发挥教学的关键作用,能够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成为适应国家需求的宝贵资源,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1、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就业能力起先被认为是个体保持工作的能力,后期随着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修订,就业能力概念发生转变。当前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字面意识,更包含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需要具备找到工作的能力,并完成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跟随环境改变产生的能力。目的在于要求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就业过程中发挥、实现自身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于人才要求发生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就业能力内涵也同时发生变化。就业能力涵盖了各种能力,形成新的维度。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对应的维度,导致就业能力不足,需要高校加强对人才培养,能够保障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国内对于大学生培养非常重视,并要求高校做好综合培养学生的工作。从未来就业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为后期就业之路夯实基础。创业创新教育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充分将教学内容等合理分配给学生,为学生学习、获取技能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随着外部环境改善,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内容,对就业能力有更全面的认知,减轻未来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压力。
新常态下,国家的倾斜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范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有推动性作用。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高校也需要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专业的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影响因素
1、意识层面
有效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长期工程,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需要注重实际教学与就业指导的结合,借助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从当前高校教育实施情况来看,高校教育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较多,但是课程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难以起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
探究后发现,这是因为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模式固定,学生缺乏参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了解不足,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粗糙,时间不充裕等问题。大学生无法在教学中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难以掌握就业技能。并且多数的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缺乏创业的自信心,使得创新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创业存在阻力。
2、环境层面
尽管国内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是纵观来看,市场发展仍旧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尽管在高校内能学习知识,但是缺乏就业能力,实践机会少。实际就业时,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需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但是相关倾斜政策未能全面贯彻落实,引导力度不够完善。还需要综合性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市场需求层面
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导致教育专业性不足。授课内容离不开教材,无法针对大学生就业内容进行有效指导,指导教育难以发挥效用。大学生对于市场实际需求缺乏明确认知,势必出现就业难等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两者包含了知识、思维、自主创新等多种能力,只有保证科学的培养原则,才能促进学生个人创业能力提升,从而获得成功。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建设任务需要高校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发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将创新意识刻印在学生理念中。做到创新与专业结合,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核心内容规划
(1)树立独立自主的理念
独立自主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人格,这也是保障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基础。创业要求学生具备这一理念,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事物进行充分地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理念,需要在学生对事物好奇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长期坚持与好奇的心态。独立自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创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只有具备这理念,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取得胜利。独立自主理念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路,对自身职业道路有明确的规划,便于扫清道路上的障碍,独立完成工作。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走上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道路。
(2)主动探究与分析的能力
探究与分析能力,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工作中,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分析问题,为社会和企业解决难题。对此,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能力。面对认知以外的事物,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善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为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匮乏的现象,就业选择同质化严重,对于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自信。针对这一现象,需要高校积极的为大学生提供动力,在教学课程中埋下创业意识的种子。并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萌发,从而基于创业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工作。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为其制定差异性教学体系。确保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其丰富知识框架。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课程融合,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实现专业课程与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吸收。前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框架,逐步带领学生学习和体会创新创业教学。后期在学生面临实习阶段,教师需要在充分探究学生潜力后,明确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针对性的开展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明确教学走向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3、注重就业指导整体环境的合理优化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则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其专业课程制定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促使大学生的整体能力素养得到培育。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高校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以长远角度看待事业发展。科学的为学生提供思想方面的辅导,保证大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在高校提供的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应尽可能打造完善的就业指导环境,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供优质的指导服务,协助大学生创业就业路走的更远。
4、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注重师资力量,通过综合为学生进行指导,将创新创业与教学充分融合。对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师资力量,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完善教育师资队伍,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高校可以引进专业的教师,完善就业指导团队。
注重日常教师教学内容质量,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保证大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明确了创业内涵,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的教育改革。并从实际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各行业优秀创业者,为大学生提供讲座,现场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创业创新的问题,有利于日后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高校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定期召开学习和培训,对教师能力进行规划,确保教师指导理念不断更新,从而保证教育质量。教师也要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与师资联合,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意见。
5、为大学生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为了确保高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需要高效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规划,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平台,保障学生日后更好的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高校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各类实践信息,吸引学生参与实践。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从中获取经验,进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能够树立良好的理念,对未来创业就业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校假期过程中,大学生有较长的闲余时间。高校可以利用平台召集学生参加假期实习,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自主萌生出创业的想法。并通过积累经验,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应用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高校除了为大学生提供平台之外,还可以与其他的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竞赛。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加了解创业知识,从而结合自身想法提出个人观点。学生明确兴趣对于其未来创业就业有重要意义,理论指导也需要基于实践来检验。
高校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竞赛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课堂。搭建平台并加上教师的辅助,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指导学生解决各项难题,促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实践和竞赛中不断提升。通过积累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某高校针对于科技创新,开展了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建了专门的协会,为创业发展挖掘优秀的创业人才。并对有潜力、创意较好的项目,分配指导教师,确保项目能够入园孵化。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并重视创业项目,增强创新意识,是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外界企业联系,建立起合作桥梁,为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机会,使其更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提升个人能力,从而增强实践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形势背景下,社会经济与就业环境同时发生改变。高校更应该将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培养教育方案。通过落实创新教育,着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并强化内部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创新创业等能力,高校积极开展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得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就业之余,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