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成为合格教师还是学术专家,青年教师都要持续积累学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好老师的特征:对所任教的领域和内容有坚实的知识储备;教与学的基本能力;反思和自我批判;共情、尊重他人、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有关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无论是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还是成为教学学术专家,青年教师都需要持续积累、终身学习。目前,一些青年教师遇到教学学术成长困境且各有不同。
一、补齐教学学术激励的“短板”,释放教学学术投入的情感动力
教学投入和成果受到尊重和认可,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学术活动的情感动力。
一是适当加强高校对教师教学学术的支持力度,通过专项拨款、经费投入等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保驾护航。例如,设立教学学术基金等,深入落实专项专款专用,提高拨款及经费利用的效能和效率,为有志于发挥教学学术才干的教师提供充足且坚实的物质保障。制定和执行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学术工作准则,激励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的理论求索和实践创新。
二是系统设计制度与规则,有效甄别和表彰教师教学学术成果。布莱斯顿(J.M.Braxton)等人指出,“学术活动”“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发表的学术成果”均应纳入教学学术评价的指标。三者之中,“未发表的学术成果”通常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内隐性而不易被察觉和计量。针对教师教学学术成果难以表征的特点,探索推进教学学术成果的发表平台建设,提高可操作性和公正性,正向激励教师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展示、教学课件、课程设计评比,加强教学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切实提升教学学术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建立教师考评“档案袋”,全过程、深层次追踪评价教师教学学术工作成效。此外,推进教学学术成果与青年教师绩效挂钩,建立合理的奖评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加快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和弹性考评改革。高校宜依据教师发展的诉求、需要以及高校发展的规划和实际,建立分类考评体系。高校和院系可尝试为教师发展制定周期性、有侧重的学术职业规划,教师可根据个人兴趣和院系部署来权衡阶段性的工作重心;同时,也为倾向教学工作的教师设定职业空间和职业轨道,适当降低其科研工作比重及规格要求,充分释放这些教师投入教学学术发展的活力。
二、清理教学学术的“淤点”,创设促进教学学术成长的支持环境
一是青年教师职前培养重心与教学学术成长目标有所偏离。有学者提出,以学术为业的年轻人有时难以兼得杰出学者与合格教师的双重成就。青年教师职前的科研和教学培养存在“两张皮”现象,持续的科研训练不少,而专门针对教育教学和教学学术发展的课程和项目较少或滞后,对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等的关注和见习有限,教学学术实习、实践机会和专项指导有待增加,教学学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个体自学、自育,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职前培养体系仍待完善。
二是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与教学学术成长的要求仍存差距。一些高校对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实践性、连贯性、有效性不足,提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不能完全满足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发展需求。一些缺乏辅助指导的青年教师难免陷入“志不在讲台”“站不住讲台”“站不稳讲台”的艰难处境。另外,相关入职培训效果考核松散,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资质认定仍待科学化、精细化,入职培训对教学学术的助益相对局限。
三是青年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与教学学术成长需要不适配。一些高校仍未针对青年教师建立完备的教学学术继续教育制度,多数培养项目依旧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演示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内容狭窄僵化、偏重理论缺乏实操、时间过短及考核“走过场”等问题,未能建立起教学学术一体化支持模式。青年教师面临教学学术发展困惑时,很难及时、精准、有效地获取外部专业支持,长此以往难免挫伤青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热忱与积极性。青年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环境对教学学术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仍待提升。
上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青年教师的职前教学学术发展支持与保障力度不足。不少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注重以科研能力和科研绩效为旨归的素养培养,而缺乏对未来教师角色的关切和培育,为其作为教师候选人“量身”打造的学习规划和培养项目开发和供给不足。有的青年教师职前教学学术发展仍存在“有制度无渠道”“有渠道无指导”等现象,相对缺乏辅助性课程和实践机会,也缺乏专业导师全程性、精确化、个性化的辅导。
二是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对教学学术关切有限。一些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入职培训存在着力点失衡、长效性不足等局限性。入职培训相对注重一般性介绍,侧重面上培训而忽视整合培养。入职培训与资质认定结合不紧,难以深度考察入职培训效果和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胜任力,对上岗后进一步查漏补缺、对症下药的指导性不强。
三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职后继续教育未跟上。有的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系统性教学学术培训活动仍待跟进,跨学科教学共同体建设滞后,“教学共同体”仍未成型,技术支持尚未落到实处,学校、院系之间合力不足,常态化、体系化的教学学术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仍需完善。
畅通青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路径和渠道,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贯穿全程,创设促进教学学术成长的支持环境。
一是充分调动校内各个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青年教师职前教学学术理想和能力培养过程。青年教师刚刚从“校园”走向“校园”,需要逐渐适应从惯常的学生身份到崭新的教师身份的变化。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充分发挥职能,提供智力支持与物质保障,协同推进青年教师职前教学准备和教学适应,为其后续教学学术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开设一系列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职前培养课程与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担任助教岗位、参与专业研习、观摩课堂教学、模拟教学过程、增进交流反思,切实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机会和平台,全覆盖、全过程推动青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
二是着力完善青年教师的入职教学学术培训流程。按照国家、省市及高校自身相关培训规范,切实为青年教师制定和提供包括教学学术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在内的入职培训。例如,美国高校为初任教师提供助教制度的有效保障,形成“三段式”模式:新任助教的基础业务培训、“资深”助教的培训、未来教师发展项目培训。帮助青年教师通过相关课程修读、基础业务实习、助教经验锻炼及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循序渐进、一以贯之地夯实教学根基并逐渐提升素质,进而成长为具有较强胜任力的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此外,加强和完善入职培训效能考评,探索建立教学学术资质认定制,为入职后继续教育提供指导性、针对性的依据。
三是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职后教学学术继续教育机制。支持青年教师激发教学学术潜能,提升教学学术素养,如建立常规性的教学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沙龙,鼓励青年教师在学习探索的基础上分享有益经验。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高效能、有经验的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辅助支持作用。加强高校之间跨学科的合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构建支持网络。建设和完善“教学共同体”等组织,使青年教师不仅可以得到所在院校导师在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跨越校际和学科的壁垒与其他导师畅通交流学习并得到适当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务部门与教师教育学院等及时回应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诉求,对有意愿教师的课堂进行持续追踪和辅导,就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授课规范和艺术等形成评估报告与指导方案,切实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改进策略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