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高校教育环境与需求发生变化,迫使国家、社会、高校、学生甚至是教师自身对其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适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创新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
(一)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不健全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供给与完善的培训体系需求不相适应。当前,部分高校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有的高校甚至缺乏此类专门的培训。近7成教师表示所在高校的师资培训频率低或者较低,表示频率高的仅占一成。不健全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供给表现在:
一是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内容偏理论而轻实践。目前,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门组织,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校本教育、政策咨询、理论教学能力提升为主,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涉及较少。
二是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方式设计不合理。部分高校对教师的培训方式主要以授课、实践基地参观为主,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这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空间受限。高校教师往往被动地参与学校的培训,且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课程参与度低,这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导向以成绩和理论产出为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师对培训收获的期待,往往只要牢记好授课内容的要点就可以顺利结束培训,而忽略了培训是为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真正目的。
(二)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高校不完善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供给与教师科学评价导向需求不平衡。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所在高校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存在诸多不足。部分高校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主要围绕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忽略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的建设,或是评价指标较不完善。教育的评价功能未能真正体现,存在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校人才“唯帽子”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校教师“唯论文”的评价体制也未完全破除,需要不断完善不同主体的评价办法。
高校不完善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与教师正面激励需求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
(1)部分高校缺乏一定的物质激励。对于实践教学能力较为突出的教师未能给予额外的物质补贴。
(2)忽视精神激励。在评奖评优中,往往以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可以较为容易量化的项目作为评奖标准,而较少考虑到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不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大部分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上总是把教学年限、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作为条件,而未能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考量的指标。缺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大大降低了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三)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软硬件投入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软硬件投入供给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进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需求不协调。73%的教师提出所在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且校内资源存在重置、不能共用等情况。随着高校学生扩招加剧,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有限,存在校内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器材陈旧、实验设备老化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阻碍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当前高校主要与对口专业的企业联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人才但实践教学基地存在运行不稳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选择缺乏标准,存在滥竽充数、企业合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往往只是学生短期的实习场所,未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常态化的目的。高校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校内外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与利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但高校未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加上平台建设人才短缺,导致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未能共享共建。此外,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未能建设好交流与合作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也阻碍了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适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迫切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包括理论知识、学科视野、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等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加深教师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理工类学科而言,有助于开拓他们的学科视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当前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而且越发凸显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它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考量点。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在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除了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外,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这些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社会和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就业竞争力。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是否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除了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讲解清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动好。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与成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自身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是否能够跟踪自身学科发展,汲取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些都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
(三)高校创新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科研、教育和生产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和流程上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教育进步和科学创新。高校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它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高校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师资队伍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是否能够具有开放性的创新思维,能否将创新理念转化为成果输出,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横向科研课题或者参与企业的攻关项目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与产业的融合深度,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验证效果。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接收最前沿的实践知识,也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教育的长足发展。
部分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存在弱化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自身内部原因外,还存在着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需求侧与供给侧矛盾突出的问题,即培训体系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软硬件投入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