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内在的联系和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增强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要前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重要手段;“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与期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最终目的。
一、增强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说到底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须以人为本,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 精湛、“包装”时尚。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这一代大学生不仅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而且是真正成长于网络环境的一代人,他们对于互联网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网络一方面为他们提供 了便捷的知识、信息获取途径,书本、教师、课堂等传统渠道已经不再是他们习得知识、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变弱;另一方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与年轻人所特有的猎奇心理结合,加之他们主体意识、独立精神增强,但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型、辨别能力不强,困惑、迷茫甚至误入歧途便会随之而来。当然,针对性不只是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还要针对当下的社会热点、大政方针等,但所有针对性的落脚点一定是现实的教育对象。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有些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与教育对象处于隔离状态,存在着自说自话的现象;还有个别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知之.甚少,存在被动的“倒灌”的现象等。这些针对性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更不利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重要手段
尽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本身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最终要服务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注重手段而忽视了最终的目的。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多因素叠加、多向复合互动的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也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学手段花里胡哨但教学内容含金量不足,单纯追求教学过程的“热”,忘记了“初心”和“使命”等。因此,要做到手段与目的相统一, 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亲近大学生而采取的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应该鼓励的,但绝不能为了迎合某些学生而采用过度娱乐化的手段,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花哨的形式并不能取代系统完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握好通俗化的度,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规范,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把外在亲和力与内在亲和力有机结合。
二是要处理好“亲”与"和”的关系。“亲”是教育者借助先进教学方法手段,通过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亲近感。但“亲”的目的是“和”,是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悦纳感,认可、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达到“进头脑”的目的。只做到了“亲”不是真“亲”,即使真“亲”,也是“亲”而不“和”。
三是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过程与追求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就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没有过程的量变就没有结果的质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些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只是一种“过程力”,只要教学过程“热”起来,就可以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可以收到预期的结果。但现实并非如此,如果不能把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可能只开花不结果。
三、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与期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根本问题” 与“根本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好似“灯塔”,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迷失方向、不偏离航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解决“根本问题”、完成“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落实到行动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始终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最终目的, 为实现这一最终目的服务。
在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导性因素,是实现最终目的的“人格力”;教育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客体,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是表现最终目的的“结果力”;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根本与深层次来源,是推动实现最终目的的“真理力”“价值力”;教学过程即“进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展开,是推动实现最终目的的“过程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物质载体,是推动实现最终目的“方法力”;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外部影响因素,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推动实现最终目的的“协同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各要素的合力共同推动实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