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重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全国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给予极大关注,并在政策指导、资金资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从目前看,无论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层面的支撑,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为下一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从“课程思政”长远发展看,还需要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根据各门课程专业特点,加大“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挖掘和阐释
各门课程都具有很多的思政元素,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集中师资力量,加大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比如体育课程,涉及爱国精神、坚强拼搏、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精神,应结合具体案例、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多加入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结合课程内容结构、学情,有针对性地加以提炼概括,从而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门门思政有特点”的局面。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成立课程研发机构,围绕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加强对课程思政师资力量的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的思政工作能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视野开阔、业务精湛、方法得当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
二、加强高校课程创新,建设一系列符合地方特色专题系列课程
课程思政要把握三个特点,目标要“明”,方法要“活”,味道要“重”。目标要“明”,课程思政课堂要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导向,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再到考核评价,最后到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方法要“活”,要让形式服从内容。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应把握教学内容,从创新问题设置、课堂交流互动、场景适当调配等角度着手,大力推进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式的教学特征。味道要“重”,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在于有内涵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避免“思政味”过于平淡、过于单调,缺少深度分析,否则起不到撞击思维、震撼灵魂的作用。当前,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课程安排,可以说都已加大力度,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通识课和公共课的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应结合各高校、各地区、各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打造一批有体系性、有特色的专题性课程,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拓展教学渠道,加强“课程思政”与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互动交流
课程思政教学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多种平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广课程思政的网络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扩大课程思政教学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根据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详细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思路和教学方案,与地方党校、党史部门、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多方紧密联系,联合开发校史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资源,实现校外实践资源开发与校内“课程思政”资源联动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