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课程思政”涉及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专业学科的建设、内容体系的构建,还涉及课程建设、制度方案等相关内容的整体安排。所以,要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
一、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构建部门联动、政策协同的制度体系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将“课程思政”目标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从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双万计划”等方面制订“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规划;着眼于全课程的育人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知识任务等方面细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具体“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着眼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专业特点,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评价标准、教学评级指标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通识课和公共课为支撑,以各专业课为拓展的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看,高校思政课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为基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服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交流平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善于从专业视角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剖析,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通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支撑作用,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基础条件、资源优势等,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构建科学完整、系统有序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拓展作用,利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科学思维等,并且注重对自然科学课程类型的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
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内容研究,推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工程
加大对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资源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要善于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接受。
1、善于从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中挖掘其内在的深刻含义,提炼精神文化,把握精神实质,让学生从名人事迹中获取内在力量,学习名人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怀,激发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专心从事科研,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为学生最终选择专业、选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善于从学校学科发展特色和背景中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真正形成具有特色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对于不同专业课教师,要从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明确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方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3、 加大“课程思政”教材内容编写和修订。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学科划分复杂、内容广泛,需要对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内心的“政治困惑”和思想疑点。要对专业课程教材和思政课教材进行适度的修改,根据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增添一些德育元素,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微博、QQ等社交软件,加大“课程思政”宣传力度,让广大高校师生在思想认同、目标一致、步调协同等要求下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格局。
5、要加大对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选择一批学院、 一些课程、一批教师进行示范项目建设,可以在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下,总结提炼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将其逐步展开。高校各职能部门也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新教学活动形式,实现思政课与' 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需要科学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要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开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修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与基地建设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创新。在教学互动中,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合作模式。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由于“课程思政”内容性质和目标要求决定教学方法特殊性,这不仅要聚焦专业方向,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而且要加强学科互动,资源整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思政课专职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以发挥思政教育主力军的作用,引领专业课教师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思政课专职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与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以带头人的示范力量帮助专业课教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修养、政治素养、思维方法等方面做好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引领作用。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并制定相应对策,共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部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课程建设整体思路,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在领导机制方面,要发挥校领导的主体责任作用,深入到教学一线亲自指导,关注思政课,走进课堂,了解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情况。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加强学校领导、宣传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强化对课程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密切配合,深入了解各学科内部建设情况,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在监督评价方面,职能部门要修订完善相关管理文件,在制度层面,根据常态化、科学化要求,制订“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方案。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各学院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在高校教师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和评优表彰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在监督评价机制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在激励机制方面,完善资助奖励“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种激励办法和奖励措施,对“课程思政”教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在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提升各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