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原则是什么?

7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课程是各门科学知识的整合,是推动学科和专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元素渗透到知识、方法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觉悟和品格,成为自身精神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这种转变,要坚持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应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遇到现实政治思想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疑点时,要敢于发声,在课堂、媒体、网络等平台扩大宣传影响,起到惊涛拍岸的声势;另一方面,要从专业课程中提炼德育元素,融入教学中,利用滴水穿石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思政课程”作为显性教育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和教育目标。“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将古今中外名人故事事件、国际新闻动态事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传授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要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来实现,并且在创新中不断加强。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实现对高校各门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的方向引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他课程教学的政治指导功能。其次,其他课程作为隐性教育,要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同时,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发挥协同效应。再次,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教课程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教育对象,通过生动形象、贴近现实的案例,在实践活动层面上加强师生互动,从而真正达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品德形塑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开展“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也不是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并不要求每节课都必须进行系统化、显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遵循各门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特点,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有机嵌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学科都是人类知识的长期积淀和经验总结,都包含对事物本身内在规律的整体认知和深刻把握。所以,掌握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系统把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框架,不能零碎地、散乱地学习知识,这就需要对各科知识元素和具体内容进行价值整合,统筹谋划,实现知识体系和价值构建的有机统一。对于从事课程思政的教师来说,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人、社会和生活多向度的联系,建立相互交融的关系网络。比如讲授在某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勇气,弘扬一心为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追求真知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求以德为统领,强化对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审美情趣、职业素养、道德品格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价值底色。在课程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生动性、灵活性结合起来。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总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重视人、环境、教育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实现三者的协同配合、同向发展;还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结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配,处理好基本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厘清所蕴含的共性元素,起到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做好同心圆,拧成- - 条线,将课内与课外连接起来,把专业课蕴含的德育知识与个人发展内部贯穿起来,打通校内外网络平台沟通联系的“硬阻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在整个知识传授过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三、坚持统一 要求和方法创新相结合

“课程思政”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政策激励的引导、教学资源的供给,遵循“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规律。同时,还根据学校特点、专业类型、课程内容等,鼓励“课程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首先,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根据思政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其次,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关系。“ 课程思政”教学除传授知识和培养业务技能之外,还要通过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凝聚思想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再次,要把握教书育人的教育规律。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书是育人的基础,知识传授需要价值引领,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二者密不可分。所以,教书育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将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精神气质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富有亲和力、感染力,让僵硬的抽象思想政治理论变得平易近人、真切感人。最后,把握学生自身成长规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不同个性的发展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从供给侧角度精准分析和了解学生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状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准的政治导航。

发布于:2022年09月06日 10:54:0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