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是什么?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素质提升的第一课程, 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承载着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发愤图强、立志报国的主渠道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85 方案”“98 方案”“05方案”三次调整,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已形成了相对稳定、协同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传授还要服从价值引领功能。由于“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思政课的知识性要服从于价值性。思政课不能单纯满足于对宏大理论知识系统的传授,沉浸于对知识领域的深化、思维视野的拓展,而是要用崇高理想目标、典型的榜样示范,来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领域,都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要求和价值目标来定位,不能单纯为了知识而学知识,而应该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宽广的价值情怀。唯有如此,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加彰显,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
与思政课不同的是,“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和教学创新实践。在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堂、网络、实践等平台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价值理念和专业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课程思政"概念最早是2004年由上海市一些高校为了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而提出来的。
2014 年,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和工作生活中。在此基础上,学界提出“课程思政”概念。
然而,目前学界还没有对“课程思政”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或者说还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共识。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主要针对各门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以课程为主要教学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各专业课中蕴含着的德育元素,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将德育元素渗透和贯穿于教育和教学全过程、全方面,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课程思政” 是基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教育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和实施紧密结合,目的是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所以,从内容和目标看,“课程思政” 和“思政课程”二者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又存在差别。
一方面,二者都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服从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本质内涵上看,两者都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都在从事传道、受业、解惑的最为基本的教书育人工作。从目标要求看,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其内在契合性在于都在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语序的简单颠倒,表述的差异,还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思政内容上看,“思政课程”是教学单位或教育机构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根据学生思想认知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系统的理论教育过程;“ 课程思政”侧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明确政治方向,提高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
从课程地位上看,“思政课程”主要相对课程而言,强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在整个育人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思政”主要相对于育人环节来说,要立足于整个教育过程,把思政课中德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从课程定位上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具有育人方向、文化认同的任务,但“思政课程”在“同向同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协同方面。
从课程特点和表现形式上看,“ 思政课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贯穿其中,通过课程传授、理论研讨、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属于显性教育课程。相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其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程中,丰富各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拓展课程教育教学功能。“ 课程思政”依托着课程这一载体,利用因地制宜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基本目标与专业课的内容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这属于隐性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