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重点在思政
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引导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
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大学教育须从更广的知识结构思考教学。国际贸易课程旨在研究国家间贸易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讲述贸易发展史时,通过回顾中国外贸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中国外贸发展历程从以下内容展开:从丝绸之路到闭关锁国;从改革开放到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服务贸易第二的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不断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开辟新视野。在讲述贸易理论相关章节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国际贸易是一场双赢博弈,结合国际分工相关理论(可联系疫情)分析全球价值链的传递和连锁效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时在其反面,结合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美国贸易政策,理解美国贸易保护的原因及其狭隘的世界观。
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
在理论学习与国际比较中,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的政治认同。比如,在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思想中,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道路自信;同时对比同时代经济学家李斯特与李嘉图的遭遇,体会经济学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结合疫情中不同国家政府的不同作为,体会我们生活在最美新时代的幸福感和感恩心;在享受祖国带给我们的强大安全感的同时,更要清楚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及爱国情怀。在涉及经济特区相关内容时,结合时代背景讲述我国建立自贸区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从兴办珠海、深圳等经济特区,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理解自贸区的主要政策;涉及关税减让章节时,联系中国降低进口关税的实践,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坚定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大国担当精神,认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规划职业生涯
课程伊始,结合具体案例讲述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困难、更复杂,也必须承担更大风险,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从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同时通过展示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17世纪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提出的国际贸易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时代发展对国际贸易从业者的新要求。从外贸企业角度,展示企业更重视的职业素养,依照重要程度,在基本素养方面,用人单位依次强调吃苦耐劳一.诚实守信一敬业忠诚一团队精神;在能力方面,用人单位依次强调沟通能力一-应变能力一表达能力一执行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依次强调国际贸易一物流一英语一跨境电商一保险一金融投资。 国际贸易从业者的素质,不仅关乎交易成败,也代表了中国商人的国际形象,敦促学生对照自身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四、理论学习中启发学生做人做事
课程理论中的有些思想也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深刻启发。比如,在讲述亚当●斯密分工思想时,结合“卖油翁”故事及具体行业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分工的作用,理解“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引申大国工匠精神;在讲述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时,强调这种分工原则适用于个人,每个同学都不必妄自菲薄,要结合自身特点,自立自强,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在讲述李斯特“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更重要”的思想时,则勉励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应贪图眼前安逸,要高瞻远瞩,放眼大局,从长远看,刻苦自律,不断积累,厚积薄发。
五、联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树立学术志向
本课程在讲述中通过联系实际,增强了理论说服力。如在讲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时,引导学生理解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产产品优势国家的地域转换,结合纺织业、家电行业等行业的产业转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中的生命周期理论,理解中国“世界工厂”的成因,对此应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这种动态转化趋势也给我国产业升级提出重大挑战一变 “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理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如,在讲述国际价格影响因素时,结合疫情及其他时政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国际粮价的主要因素,引申讨论我国粮食生产与贸易现状,认同并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如,涉及“非关税壁垒”一章,教材关注的仅是贸易中常见的几种壁垒,可引导学生关注对我国未来影响较大的新兴壁垒,比如动物福利壁垒、蓝色贸易壁垒、碳壁垒等,引导学生关注贸易与环境,以及贸易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