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化技能人才,要符合国际化市场的需求

3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高职教育参与新发展格局建设的关键举措是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化技能人才还不能符合国际化市场的需求,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定位


1、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职业素养


新发展格局倡导的是立足经济联通和跨界交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国际化技能人才的理论功底与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国际分工更加明确、专业纵深更加细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功底也应更加坚实。理论功底是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有专业深耕与技能深挖的可行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的理论功底是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与思想理论的结合,专业理论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常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为国际化技能人才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例如,新时代国际贸易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与准则惯例的常规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其实践技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专业精神是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才能提高国际化技能人才在具体领域的专业程度,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培养大国工匠的必要环节。通过强化职业精神、道德品质、工匠精神等专业精神的塑造,为我国国际化技能人才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动力源泉。此外,在具备较强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国际化技能人才还应具备敏锐的国际眼光及洞察力,了解产业的未来发展态势与技术变革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与迁移能力。


2、坚定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


在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增强民族的归属认同极为重要。在新发展格局所构造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必将推动技能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无论是在国际化求学阶段,还是在全球化的岗位工作阶段,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是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化技能人才,一方面既要通晓国际规则,也要精通国际文化,在国际合作中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价值,理解多元化文化与宗教信仰,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擅长与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国际人士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深造,以此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建设;


另一方面要始终秉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国际合作中自尊自信,自强不息。高职学生在国际化教育的熏染下,要不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自信,以刻苦钻研、创新拼搏的精神,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提升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国际化职业的驾驭能力,在日渐多元和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明确自我定位与价值所在,缩小与国际化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多变、产业发展迅猛的新形势,高职在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唯有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方能客观冷静地看待他国文化,进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3、较强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思维


语言差异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国内与国际交流的障碍逐渐减少,这得益于国际化技能人才语言能力的提升。跨越语言障碍是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只有不断提升外语水平,才能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工作、交流才能更加顺畅。只有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国际化技能人才在接触到外文学术文献、科研专著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在专业领域学习中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为自身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便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环境较为复杂,国际化技能人才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还应掌握项目所在国的基本语言。


除此以外,创新是衡量国际化人才的核心标准之一,深化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在跨国文化沟通中,学术创作和岗位工作中的创新思维都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思维让人才不再机械被动地流入国际化的发展潮流,而是以活力四射的灵动之姿主动投入到国际化事务中去,适时转变角色,打磨专业技能,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项目建设特征具有国别差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将不同国家的技术进行综合开发改造,确保技术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推广。


4、积极的个性品质和责任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必然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全球复杂的事务接触、紧张的日程安排、持续的技能升级与多元的文化差异,都是国际化技能人才必然会面临的新挑战。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于当前世界的发展形势,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积极的个性特征与责任心。


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清晰地认识到,技能人才在国际化学习与竞争中,不论是学术突破、专业技能提升,还是岗位就业,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外部压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的主动开放、灵活应变与积极抗压等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使其树立坚强的求学者面貌与乐观的探索者精神等个性风貌。


另一方面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大国担当的国际舞台上,国际化技能人才需要磨砺坚强乐观的精神并具备过硬的技能,主动承担职责,突显大国担当下个人的责任坚守,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过程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1、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碎片化


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已实施多年,但对于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而言,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培养模式,在顶层设计上,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文件引领和指导。在顶层设计缺失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技能教育水平的提升相对滞后,国际化人才培养尚无明确的、指导性清晰的标准和要求。


二是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广大高职院校,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尚未高度重视,同时尚未形成统一的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等指导性文件时,未能立足国际化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缺乏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撑。当前国内高职教育仍停留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层面,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无论是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是工学结合,都尚未涉及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容版块。


2、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底层逻辑同质化


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上普遍采取的是学生留学、交换、派遣等方式,形式相对单一,而且在各类院校跟风模仿之下同质化严重。具体而言,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底层逻辑同质化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逻辑大同小异,将国际化局限于产教协同联盟、与国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打造留学精品项目等形式,各类高职院校未能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二是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同质化。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将外籍教师数量作为国际化教育核心指标,将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单纯地等同于外籍教师教学,而在国际化专业课程资源引进、教学模式方法创新、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教学,都与国际化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3、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思维理念固态化


具体而言,一是在培养思维上存在将国际化与民族化对立起来的观点,片面强调人才技能的国际化,而忽略了民族化的文化意识、精神情操的塑造。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专业技能的国际化水平,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对学生非技能层面思想领域培养的关注不足,不仅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导致此类人才在国际交流或工作岗位中迷失自我。


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认知偏颇,将其等同于留学生教育。在这种思维理念下,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上更加倾向于招收海外留学生,将扩大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化发展的主渠道,而忽略了本土生源的国际化培养工作。


4、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措施落地滞后化


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措施落地滞后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引进机制相对滞后。


二是在国际标准开发应用上相对滞后。我国职业教育参与国际标准开发的力度仍然不够,在国际化技能人才的专业素质标准、课程体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及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建设上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例如,欧盟资格认证框架已经促进了欧盟各国之间劳动力资源的资格互认;美国、日本也建立了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互认标准。


三是在中外合作进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有待深化。一方面,中方高职院校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在合作项目内涵建设上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外方在合作中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优势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化技能人才的培养潜力;另一方面,在这些合作项目中,中国处于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初期,其培养措施本身就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磨合,从而产生了滞后性。


高职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需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国际担当的全球化技能人才。我国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培养思维落后、科学认知不足的问题。


发布于:2022年10月19日 11:57: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