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服务体育发展的教育领域人才,为学校体育发展和全民健康提升贡献力量。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单一化、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需及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具“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以职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紧扣“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培养目标的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要以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为关键导向,将“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教学、训练和实践等各个环节,重点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终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能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同时,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科学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面向新时代,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坚持“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是围绕学生的职业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例如,增加体育拓展、体能训练、体育赛事组织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体育保健、体育养生等体育健康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的要领;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太极理论等体育文化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师备课与教案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各方面,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强化学生的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合作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以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消化和吸收,以更多创新思维的激发实现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借助视频和图片等手段,通过慢动作、回放等形式,对一些技术动作要点和难点进行更详细更直观的讲解,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动作要点和难点。学生们也可以录制学习视频,通过班级群、QQ群、学习通等平台途径,请老师及时斧正,双向发力,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四、打造多元实践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鉴于当前各地小学在开展体育教师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现实,高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及时改变过去单一的实践方式,转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拓宽实训研习渠道的新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小学的沟通和协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教育实习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口就业。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渠道,提供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的空间和资源,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引导他们转换角色,找到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校企合作空间的搭建,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现实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实践途径,都必须科学地安排实践内容和评价方法,严格控制评价标准和指标水平。
五、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全面引导学生成长
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高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既不能依赖于固定的、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也不能只使用单一的、定性的考核标准,必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技能掌握情况、教学实践活动表现、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参考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建立开放、动态、可视的评价反馈系统,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出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教学指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