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备受世界的关注,学生的惰性思维和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的习惯,向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忌;如今,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已走进了课堂,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当下历史课的主题,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整体知识的统筹和架构能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系统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积累应当达到一定的深度。除了系统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架构外,还必须查阅其它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构成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除了掌握丰富的知识,历史教师教学课程的设计也是比较有讲究的,如哪些知识应当作为重点,哪些知识作为难点,哪些地方应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诱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历史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那么在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师敦学的目的和归宿。让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博古通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激励其学习的内在动因。从哲学上来讲,考试的压力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兴趣爱好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那么以考试为目的学习结果往往是考试结束了,知识也忘记了。所以,热爱历史是激励学生持久学习的强大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史对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实用性历史知识源于生活,对于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古人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又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其次,强烈的荣辱观及民族主义精神是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一部中国的近代史,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人民抵御外国侵略的历史。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会让学生更想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曾经受过的丽每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祖国更加强大,了解过去,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努力是时代赋子我们的使命。


三、适当的启发引导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往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指导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应当怎样指导学生,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课本知识虽然枯燥,但对于课本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是基础,只有对基本的知识掌握了,学生在查阅其它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例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快速地把握某件历史事件的重点以及要领,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等。

其次,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要多想、多问,实在弄不清楚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再次,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应当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思维交流的一个最好的形式,教师首先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这样,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在教师点评的过程中,或许又会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所以,有些问题在讨论中解决,能够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也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化。


四、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化静为动,图文并茂。很多历史事件,如果仅让学生从课本上干巴巴地咬文嚼字、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比如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之前播放,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委,这比单调地讲授知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只有尊重这个个体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让个体在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利用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和精髓所在。


发布于:2022年10月17日 11:49: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