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代课程思政——基本内涵和特征

5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课程思政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更透彻,才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更好的融会贯通。

一、怎么理解课程思政?

    ①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学理念,是除了思政课外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

1/课程思政是一个体系

• 包含思政教育目标、内容、手段及方法

2/思政课程不是“课程思政”研究的对象

• 课程思政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甚至可以拓展到没有具体课程形态的隐性课程

3/课程思政既是新的思政理念,又是重要的课程理念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②需要理清的几组概念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课程里面去。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

两者同向同行正好构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完整体系。

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你符合社会设定价值的教育。(思想意识、政治观点等)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指由党和国家全面规划部署,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即“思政课程”来实现,“课程思政”则主要通过非思政课程来实现。

③需要知道的几个误区

1.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

      认为课程思政也是一门课程,觉得“课程思政”可以替代“思政课程”。这就是没有理解到“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导致的结果是仅仅是增设几门有“特色的”政治类课程而已。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真正意义。

2.把“课程思政”等同于具体的教学活动。

有些来说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如果把“课程思政”具象化了,在融入课堂的时候,可能就会仅仅是开设讲座或者组织一些活动展开“课程思政”,或者每堂课有固定时间的“课程思政”教育,等等,这都是片面的理解。

二、课程思政有哪几个统一?

      1.预设性与生成性(目标)

      预设性就是说,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之前,要根据教育要求及课程特点确定教育目标。

所谓生成性,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经过发展变化(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环境、教师、对象、条件等)的,要具体情况将思政教育目标灵活、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所以要重视思政目标的确立,并将此落实到思政的全过程,重视新的思政目标的生成与实现,同时注意目标不能僵化、固化。这对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提出了挑战,所以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独立性与依赖性(存在形式)

独立性是说,每门课程都可以明确自身思政教育目标。是需要融入到每门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因此课程思政也是具有依赖性的。

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于每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

可以想象一下喷香水的过程,香水的颗粒=思政目标,每个个体=内容。喷完后,你就看不到它了,但是满满都是香水的味道。

      3.时代性与历史性(内容)

时代性是说,事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现今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我们既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更要加强运用这些理论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

另一方面,现如今的课程思政内容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是对中国社会革命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还来自于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所以说课程思政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的。

我们要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以上,就是小编对“课程思政”的一些理解,希望对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所启发。

发布于:2022年03月16日 00:00:0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