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建什么?怎么建?

3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高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虽然建设应用时间不长,但却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符合了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带动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机制、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高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开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到底需要建什么?又应该怎样去展开建设?


首先要清楚课程的定位。

精品在线课程要以国际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为重点,结合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侧重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过程要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认可度的专业负责人引领,确保课程组团队结构合理、同心同力,兼具专业教研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课程的应用要突出行企需求,凸显高职学科专业体系特色,能够与行业相关职业标准及岗位精准对接,确保课程既面向本校师生,又面向社会开放,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与辐射作用。



然后就是明确课程的标准。

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主动求知及资源需求为导向,确保课程资源多样化及高质量,突出学科前沿性与岗位应用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以知识点为核心,实现碎片化知识串联整合,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课程知识体系;对于课程平台展示而言,要注重可视化效果,条目清晰地体现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源、拓展资源等,并以富媒体形式呈现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为师生提供线上答疑、在线讨论等互动交流过程,突出课程交互性、趣味性;在线课程开发要注重文档格式规范统一、教学视频清晰简洁、界面友好,还要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在线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建构多元高效的评价体系,集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评价于一体。


至于高职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可以围绕下面几点去展开:


(一)在课程内容上应反映技术进步和适切性特性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新要求,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一线中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等亟待融入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要及时反映这些内容的同时,课程内容的归纳、组合、排序等也要综合考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职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帮助学习者比较顺利地完成慕课学习。

(二)结合高职专业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于2010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项计划之中。高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课程资源至关重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高职专业特点,构建共享、集合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满足职业院校师生需求的在线教学和学习系统,进而促进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课程应用推广

虽然在线课程弃课率普遍较高,但为了实现高职精品在线课程的“建以致用”,必须保证一定的修成率,这要求高职院校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结合精品在线课程认定要求,组织课堂团队进行申报材料、资料及范围等的专题研讨,深化对文件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应用技术、机制、方法等研究,为具有高职特色的在线课程应用研究先行保障途径。此外,为提高课程应用效果,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定期举办教学例会、教学通报会等,对各院系在线课程应用效果进行考查,还要委派专员定期检查在线教学的学时比重、教学活动,通过校促院、院促师、师促生,持续提升学生在线学习效果。


(四)完善在线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常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有“爱课程”、“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高职要想积极推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在线平台。根据教育部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高职应从功能上对现有的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完善,构建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相匹配的在线平台,进而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而要想发挥在线开放课程应有的功效,就必须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结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加强现有教师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鼓励教师深入学术研究,根据高职专业特点,制定精品课程,并将这些精品课程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学生学习。作为教师,更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全面提升自我,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善于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料来辅助教学。


发布于:2021年12月20日 12:00:0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